咨询热线:0745-6279-409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校党建 > 师生文苑

师生文苑

营造“润泽”的高效课堂

文章出处:原创 人气:2393 发表时间:2019-08-30
  营造“润泽”的高效课堂――读高效课堂专著《静悄悄的革命》

  杨东波


  一、“润泽的教室”
  1、“润泽的教室”
  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首次提出“润泽的教室”这个概念。他认为:
  “润泽的教室”是主体性神话的对立面。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
  ——《静悄悄的革命》第26页
  “润泽”这个词在汉语中是“滋润、不干枯”的意思,它表示的是湿润程度。美女们每天清晨一醒过来,就用上自己无法抗拒的护肤品,轻柔地一遍又一遍地拍在自己的脸上。那种感觉,很柔和、清爽,很滋润、舒服,这就是“润泽”。润泽的脸庞给美女们带来了每天的好心情,同样地,“润泽的教室”也能给孩子们带来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此,我们不妨把佐藤先生笔下的“润泽”理解为一种轻松自如的、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在“润泽的教室”里,师生平等,大家一起共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课堂。
  2、“沉闷的教室”

  那么,与“润泽的教室”相对的又是怎样的教室呢?佐藤把它归之为“由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即“沉闷的教室”。这位日本学者毫不客气地把它描绘成“吵吵闹闹、发出怪声的教室;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高高地举手的教室;那些空气沉闷,学生面无表情、笔直地端坐着的教室。教师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讲课上,用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而很少去关注学生思想的起伏波动,很少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


  二、课堂模式的转变
  1、从“大一统”到“个性化”的转变
  显然,不光是日本的佐藤先生厌恶这种“沉闷的教室”,中国的家长们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长期地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在这样终日“沉闷的囚笼”里每天枯坐着的中国孩子更是苦不堪言。于是,中国迎来了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今后的教学,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静悄悄的革命》第16-17页
  在这里,佐藤指明了新课堂的发展方向:①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②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③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2、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
  “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
  ——《静悄悄的革命》第39页

  在作者看来,新课堂改革已经由以老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新课堂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①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②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并有具体的学习任务;③合作交流,多元互动是学习多样化的具体表现。


  三、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换
  1、教师观念的转换:从“法国大菜”到“柴米油盐”
  “小林先生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
  ----《静悄悄的革命》前言第3页
  这是小林老师的一个重要决断。他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先转变自己的观念,即不做“法国大菜”了,改做“美味佳肴”。他发现,与其抱有学生会发生戏剧性飞跃的期待(即“静等花开”),不如尝试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即“退而结网”)。这位聪明的老师已经意识到:“期待学生发生改变不能过于心急。学生的变化是缓慢的,历时越久越见成效。”(《静悄悄的革命》第74页)
  当我们抱怨学生愚笨如牛“不可教也”的时候,何不先转变一下自己的想法呢?既然期待学生的能力会发生戏剧性的飞跃已不可能,那么,我们何不尝试一下不间断地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当我们的数学老师在学生的答卷上发现孩子们的计算不过关的时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计算训练。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可喜的提升。这其实就是一个不间断地去培养学生能力的举措,从每节课五分钟的“柴米油盐”做起,相信我们同样能做出“美味佳肴”。
  2、教师角色的转换:从“位于前台”到“退居其后”
  他(小林老师)认为:“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他还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
  ----《静悄悄的革命》前言第8页

  在这里,佐藤先生提出了评判课堂的标准:①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②在课堂上,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转换: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论哪个班,无论哪个教室,老师们都已经“退居其后”,成为只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的点拨者和解惑者,而学生已经成为了登台展示他们风采的学习的主人。


  四、构建“润泽的教室”
  1、要素之一:宁静致远
  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发言的时候,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静悄悄的革命》第24页
  毋庸置疑,这段话强调了课堂上相互倾听的重要性。但我认为,课堂的宁静才是倾听的前提。很难想像,在一个闹哄哄近似于拍卖会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够倾听到别人的发言。小手如林、发言热闹的课堂造就了一批思想的“懒汉”,因为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来得及思考就只能匆忙地拾人牙慧了;发言热闹的课堂也“培养”了一批只知道表现自己而不善于思考的追求虚荣的幼苗。因为缺乏静思默想的发言往往是肤浅的理解,没有深度和广度的表达。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确实是至理名言。唯有宁静方能致远,沉静者往往善思。那些经过宁静地深思之后的发言,才更有深度和广度。
  这一个“静”字,我们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呢?在一些课堂上,热闹的往往是那些优生,他们举手踊跃,发言积极。但他们不假思索的发言,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课堂是热闹了,可那些待优生呢?他们在闹哄哄的课堂发言氛围中得到思考了吗?没有。这样的课堂虽然热闹,但恰恰少了“静思默想”的空间。作为老师,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让优生思考得更深入些,让待优生也能开动脑筋思考一些呢?
  2、要素之二:相互倾听
  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静悄悄的革命》第28页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从教师而言,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教师仔细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远远比单纯地让学生发言以营造热闹氛围更重要。要创设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先让每个学生能对不同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因此,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学生而言,倾听是重要的学习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人。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得很好的。要知道,倾听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倾听,既是相互尊重的表现,也是共同进步的基础。
  那么,在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应该是怎样的呢?其第一要义是,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应对,应能慎重地、耐心地倾听学生们思路各异的言语。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相互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一言以蔽之,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善于倾听的人,必然善于思考;善于倾听的人,必能取长补短,长足地进步。
  3、要素之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要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问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静悄悄的革命》第42页
  这段话,我认为是《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精髓。这段话,把高效课堂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它堪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指南,其内涵为:
  (1)课堂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2)要让每个学生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每个学生持有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3)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各种形式展示出来,让每个学生在与同学分享、相互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总之,用爱心给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润泽的教室”,用宁静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其后;教会学生倾听,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与探究中不断增长知识,在展示与交流中不断获得自信。
本文TAG:

新闻推荐 了解更多+

0745-6279-409